人民网北京7月15日电(董兆瑞) 常年干涸的大寨渠变身滨水公园,五一渠串联永丰路水岸风光直抵故宫北院,稻香湖、翠湖片区循环补水工程带动南沙河12条支渠循环流动织就生态水网……身处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它们即将靓丽蝶变。今天上午,海淀区“水清岸绿”行动计划(2020―2025年)新闻发布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会上发布了海淀区“水清岸绿”行动计划(2020-2025年),并向公众阐明“十四五”期间“水清岸绿”行动计划的建设思路、建设目标、重点任务等情况。
据了解,“水清岸绿”将主要聚焦城市防洪、生态恢复、水系循环和湿地建设四大类项目。同时,新建或对现有巡河道路升级改造形成多条贯通的慢行滨水走廊和亲水岸线;建设湿地、蓄滞洪区和循环补水系统,形成蓝绿交融的生态绿网和滨水空间等方向,描绘出生活更美好,城市更宜居的宜人画卷。
“秉承持续、科学、有效的理念,海淀区正在通过技术加持,推动‘水清岸绿’行动计划。通过点面相结合的手段消除控制污染源,以分散和集中的模式收集处理雨污水,从单元到整体的方式持续提升水生态。特别是按照一库、一网、一平台加五个业务模块的建设思路,进一步完善水务基础数据库和指挥信息系统,打造海淀区的‘水务大脑’。”海淀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完善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供水基础设施
记者从会上获悉,海淀区将防洪排涝工作和“水清岸绿”项目紧密结合,建设海淀综合防洪排涝体系,确保安全度汛。今年,海淀区提升中关村科学城北区重点项目优先级,完善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供水基础设施。永丰调蓄水厂力争9月底具备通水条件,温泉供水厂开工建设,解决困扰多年的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用水问题。搭建循环水网体系,北区南沙河水系12条沟渠恢复生态基流;“三山五园”地区实施北旱河北支沟、南旱河等区域水网贯通计划,进而实现清华、北大、圆明园等区域的水系连通。
同时,加强生态水系修复,五一渠、大寨渠等综合治理工程打造水清岸绿的河渠样板;南部地区金河、北旱河、万泉河生态治理工程打造景秀文盛的海淀水文化。营造北区地区生态园林湿地,以南沙河主河道为骨架,重点推进西玉河、苏家坨、崔家窑湿地建设,有效缓解周边区域面源污染和初期雨水污染,为“湿地群”“海绵心”建设奠定基础。
到2025年将铺设百里傍水依林的慢行走廊
新闻发布会不仅给出了一份“水清岸绿”最新工作清单,还重点发布了“十四五”期间“水清岸绿”行动计划的“任务书”和“施工图”。
“十四五”期间,海淀“水清岸绿”行动计划有了更为明确的“任务书”:筑牢固若金汤的防洪排涝体系、铺设傍水依林的慢行生态绿道、建设水清岸绿的生态河渠样板、营造一碧万顷的生态园林湿地、修筑稳定安全的供水保障系统……一些列强有力的措施将支撑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海淀行动方案。到2025年,海淀区将铺设百里傍水依林的慢行走廊,建设万亩蓝绿交融的生态水乡;增加千顷水面,水面覆盖率由2.6%增加到5.2%;生境、理化、生物等水体指标逐年上升,主要河渠由“亚健康”或“不健康”过渡到“健康”状态,实现“水清岸绿”生态目标。
“十四五”期间,海淀“水清岸绿”“施工图”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十六字方针”:分区规划,突出重点,滨水走廊,蓝绿交融。
海淀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淀区将分区域进行河道规划设计,实现“南北呼应”。南部地区讲述海淀水文化,重点塑造“一区两轴三循环”的慢行空间和亲水岸线。即主要围绕“三山五园”地区,分别以金河、万泉河为轴,建设南旱河片区、玉泉山片区,圆明园片区水网循环系统,在玉泉山地区恢复自然生态的河湖水网,在万泉河地区打造亲水宜人的文化走廊。
北部地区构建海淀水生态,重点建设一轴四核多河渠的循环水网和生态湿地。即主要以南沙河为轴线,沿岸新建西玉河、崔家窑、苏家坨、上庄4个核心湿地,串联雨水湿地和各条河渠,逐步形成湿地与湿地相连,河渠与河渠互通,各功能互补的水系生态系统,营造一碧万顷的海淀水生态。
(责编:董兆瑞、高星)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