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一个个高能“引擎”正全速运转,书写泉州创新发展蓝图。
据泉州市科技局了解到,作为“新经济抢滩布局行动”的重要内容,泉州市正围绕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需求,着力推动40多个科研平台“提质增效”,为全方位推动泉州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更强劲的科技支撑。
科研机构接连落户 瞄准产业创新软肋
盛夏7月,在泉州软件园的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特种机器人研发中心,施工人员挥汗如雨,研发场地已进入装修阶段,预计8月份就能完工。去年12月,作为市政府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的首个合作项目,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特种机器人研发中心揭牌成立,将在人工智能、无人系统、新材料、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研发,助力泉州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石化领域,作为我省2019年首批建设的4家省创新实验室之一,清源创新实验室依托中化泉州建设的中小试基地项目已基本完成,将于近期投入使用。该实验室采取“边筹建、边引才、边科研、边转化”的工作思路,仅2019年度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课题1项,系列分子筛催化剂项目实现产业化。
“一院一策”的模式创新,正掀起科研机构来泉合作的新一波热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还有中科院授时中心“海上丝绸之路时间中心”、泉州天津大学集成电路及人工智能研究院、泉州市云箭测控与感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特种通信研究院、小米谷仓泉州“科技+消费”创新创业基地、陶瓷智能装备研究院等一批科研平台相继启动建设。“这些平台瞄准泉州市产业创新的软肋和新兴产业的急需,科研创新的方向将更精准、更具产业应用价值。”该负责人表示。
科研成果陆续问世 解决当下社会需求
目前在液晶面板行业,国内显影液95%以上依赖进口,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众多企业感受到断供之痛。关键时刻,清源创新实验室依托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侯琳熙教授团队,与佑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紧急开展“高浓度水基显影液项目”,仅用半个多月就攻克关键技术,4月份就建成了1条生产能力达3000吨/年的显影液生产线,目前产品已供两家上市企业使用。侯琳熙说,与同类产品相比,该项成果在性能上具有浓度高一倍、对多种光刻胶兼容性好等优势,“它不仅突破国外对显影液材料的垄断,同时还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不仅是清源创新实验室,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泉州市众多科研机构并没有放慢科研脚步,而是瞄准防疫需要和产业需求,快步投入系列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攻关――
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开展“非接触式人体体温探测装置”及“人体体温筛选记录系统”等技术攻关,推动城市公共场所的快速、自动完成检测体温及预警。
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发出“智能防疫消毒喷雾机器人”,可代替人工完成消毒喷雾作业,将医护人员等从高危、繁重的消毒作业中解放出来,提高消毒作业的安全性和执行效率。
以中国工程院张全兴院士为首的一批顶尖人才,入驻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围绕超薄注塑成型工艺的聚乳酸原材料进行研发设计,有望为我国研发新型生物降解材料带来新突破。
人才机制“冲破藩篱” 激发科研澎湃动力
科技研发,激发人才动能是首要前提。在清源创新实验室,福州大学江莉龙团队依靠人才机制创新,解决了“化肥催化剂”科研成果在转化推广过程中的人才问题。据介绍,福州大学与北京三聚环保(300072)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福建三聚福大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聘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作为核心研发人员,负责提供研发思路和研究方案。而对产业转化过程中所需的人才,则通过联合成立的新公司招聘本科、硕士毕业生及熟练技术工来实施,有效打破了过去校企合作松散的状况,形成研究、开发、产业一体的“转化共同体”,为产学研合作开辟了新思路。
“人才”痛点解决了,等于给科研团队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据了解,江莉龙团队联合三聚环保、江苏禾友化工有限公司等共同研发了以煤为原料的“梯级变换制氢―铁串钌氨合成”合成氨成套技术,这一世界首创的技术打破了国外20多年的技术垄断。
“这里的管理体制机制自主灵活。”上述负责人说,作为省创新实验室,清源创新实验室在岗位设置、人员聘任、薪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成立一年多来,实验室通过双聘双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已吸引多个国家级人才科研团队入驻。”(王树帆 王燕双)
(责编:吴舟、陈蓝燕)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